肺炎下的宅學習 —寫給沒意志力的人
因為COVID-19,最近聽同學說找工作、實習都生死未卜,很多人說不知道該畢業、延畢、還是交換,大家的生活都充滿無形的壓力。加上課程都轉成線上教學,有人就跟我說課程都會積到考試的前才開始讀,日子沒什麼動力。所以我就想這個時刻如果大部分的時間都關在家,或許很適合自我充實。於是我決定分享個人自主學習的經驗,鼓勵大家開始在家自學,也可以吸引有自學經驗的人們也分享他們的學習攻略。
我自學的最大困境:我的經驗是入門磚1. 最難。因為要同時處理目標設定、保持動力、自我激勵等等問題。但網路上建議又過原則性、又不適合自己,該怎麼辦呢?於是我的這篇文會著重在保持動力的方法,特別推薦給完全沒有自學經驗但想要嘗試自學,卻像我一樣沒什麼意志力,討厭強迫自己做不喜歡的事的人。
不知道大家通常遇到的問題是什麼呢?
自學前要先釐清的問題
成功自學的要素有:好的時間管理、明確的目標設定、週期性的反思、充足的自我效能、持續的學習動力
開始自學前先問自己的問題
Why? 我的學習是內在(個人興趣)還是外在動機(工作需求)呢?
常見錯誤:學習動機和外在動機的目標的目標不吻合,覺得浪費時間。
How? 什麼樣的學習方法,是特別適合我的?
常見錯誤:常常以為學不起來是自己太懶,但其實拷貝了別人卻不適合自己的方法。
What? 我怎麼樣才算是達成目標?上完這門課或寫出學習心得的medium?
常見錯誤:沒有明確目標,學習變得很漫長,或是好高騖遠,設定不可行的目標。
Where? 我現在的學習環境和資源有多少?
常見錯誤:學習環境太多分心的人和事,無法專注。
With whom? 我是一個人學呢還是共學?是自我反思還是他人回饋?
常見錯誤:共學時朋友堅持不下去; 自學時缺乏自我反思,覺得自己學得很慢。
我自學所遇到的問題與改革
我過去自學的情境學習目標函數:我想要成功自學SQL可調整的決策變數:時間(每天一小時)、專案時長(兩週)、學習方法(影片與練習)、學習科目(已定)限制:
1. 經歷幾次自學失敗後,我發現我不是個有意志力的人。
2. 逼自己讓我不快樂,我不想不快樂。
3. 我一天腦容量挺有限的。
4. 我從來沒自學經驗,直到高中畢業都是聽補習班老師長大的。
5. 身邊沒有共同學習的朋友,只能靠自己
問題 1:明明有時間也想學,卻不知道為什麼逃避它,有嚴重的拖延症怎麼辦?
- 發想所有不學習的可能假說,一步一步做實驗找到可能的原因:我後來才發現是因為我對自學有不切實際的幻想,以至於門檻訂得太高了。又加上被完美主義綁架,害怕自學失敗,才乾脆不開始。
- 我的想像:「一天自學三小時,學習三個月就出師了。」
- 實際的我:「好累了,光想到就覺得難,明天再說。」
2. 對比過去的任何主動學習的經驗,比較和現在情況的差異:我比較主動看書與被迫寫程式的差異,發現不想寫是因為寫程式的心理門檻太高。於是我在設計學習地圖時就特別先從最最簡單的開始,提高自我效能。
3. 5 & 25 分鐘計畫:Scott在他的書Ultralearning寫到。學一樣東西最大的阻撓是一開始不舒服的感受,到如果能嘗試想想:那我先學五分鐘吧!就可以自然克服這個心理障礙,還會不自覺地學得更久。一開始障礙克服了,可以採取番茄工作法(Pomodoro Technique),工作每25分鐘休息5分鐘,這方法也能提高工作效率。
我遇到的問題 2: 沒辦法持之以恆,學一半就失去動力怎麼辦?
- 為自己樹立學習暗示:如果有聽過自己造用狗聽到鈴聲就會流口水的實驗(Pavlov’s Dogs Study),就應該可以理解我的方法也是用暗示觸發學習式。從改變習慣的角度來看,如果要調整一個人的習慣,需要先有暗示(cue) → 做了那件事(routine) → 得到獎賞(reward) ,重複進行才能培養。就像訓練狗一樣、比手勢、狗坐下、餵狗食,賤賤狗就會習慣了。因此我一開始也為了讓自己養成習慣,為自己設計了聽覺與視覺的學習暗示(visual and audio cue),學習完再給自己吃一塊荷蘭煎餅當獎賞(stroopwafel reward),才慢慢培養出習慣自學的存在的。
視覺與聽覺的學習暗示
- 視覺:行事曆的目的不是在於紀錄上課、和會議的行程,是為了事先安排好想要自學的時間與內容,再用特殊顏色標記。因此行事曆上時間到了,看到自學的顏色(紫、灰),就會不由自主的開始學了。一週結束後,我會反思自己這週的學習心情,寫下超標、達成、未達成的原因,調整下禮拜的學習規劃,為我打造了好的時間管理。
- 聽覺:一開始自學還不穩定的時候,我會放BBC英文當作背景,讓自己進入學習的狀態。
3. 週期性的反思:PDCA(Plan — Do — Check — Action)裡面大家最常忽略CA,但他不可或缺。我把每天或甚至每週的學習,都當作是一次的實驗,我會白紙黑字紀錄下每次實驗結果,一方面鼓勵自己的努力,一方面思考要怎麼改良現況。
- 紀錄每天的學習效能
- 紀錄今天想學什麼、學到什麼、想做的實驗、每天的3個小成就、跟明天想要改進的地方,所以我每天都能有清楚的目標設定,有充足的學習動力。
總結
如果自學是一件從來沒有嘗試過的事,一開始會需要投入的努力一定比想像還多。因為要從0到1建立一個學習模型,就特別需要不怕失敗的實驗精神讓找到個人適合自己學習的模型,嘗試、失敗、反思的循環過程特別重要,了解自己學習的後設認知(metacognition) ,也就是理解自己學習與思考的過程才能了解自己的學習問題,並提高學習的效率。
自學過程中的自我問答
大量攝取知識 v.s.學習如何學習,到底哪個比較要緊?
在台大的時候,我就已經打從心裏知道我會「學習如何學習」對我而言比較重要,因為現在知識取得性高,社會變遷快速,但看身邊的同學都接了很多事情,我就也很緊張的擔心自己會輸在起跑點上面,於是生活忙得像無頭蒼蠅。是一直到荷蘭時,沒有同儕又只有一門課才開始的。而我覺得COVID-19這個讓全世界都暫時停擺的危機,可以是一個天然的隔離屏障,暫時逃離社會期待的壓力和同儕的競爭,開始扎根。
所以自學的重要性到底是什麼?
我過去一直是一個仰賴老師才能學習的人。有一天,當我和同學們下了課留在教室裡問社科老師問題時,老師說:「我很樂意回答你們的疑惑,但我會強烈建議你們自己去找那些有名學者們的資料來讀一讀。我只是個學了些他們理論,就來教你們的老師,可是這些在特定領域的知名學者,可是畢生專心致志在研究這個問題啊!」
自學的重要,在於不被後天環境所限制,培養出找到學習資源並妥善使用它們的能力,才有著力點快速成長。
因為我不確定大家有沒有興趣,還在想要不要繼續寫下個系列,所以如果喜歡或感興趣的話可以按個讚讓我知道,就會繼續分享下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