荷蘭學校的產學活動

Esther is a confused human being
6 min readApr 13, 2019

--

我現在是在荷蘭Utrecht University交換一年的學生,接下來的幾篇文章,都會從和大學的各種面向,像學習、同儕等來和大家做簡單的分享,有興趣的很歡迎討論!

起源

這是我參加了學校的職涯活動的小分享,主要討論的是關於data analysis如何在business side被結合與實行,他比較不像招募,更像是產學接軌地分享會,在這篇文章裡也會順便分享幾個數據分析的應用例子。而之所以會參加,真的只是因為我從圖書館回家的時候路過而已。

活動 --- 資料分析的商業運用

這個Expo是聘請很多企業如飛利浦、海尼根,談談這些公司裡是如何運用資料分析怎麼實際影響商業決策的,而Expo被切為兩個部分:

  1. 每個公司約20分鐘的簡報講解,約15家公司
  2. 中場時學生與企業面對面交流

公司簡報

簡報講解

相比之前聽公司說明會,花很多時間只聽到一家,也不清楚哪些是常態哪些是個人觀點,20分鐘的有很多家公司同時上台簡報,讓了解這個產業更容易,也更正確,而從很多的例子裡,都可以一窺公司是怎麼應用在現實世界的,我覺得是個蠻棒的產學接軌的活動。

我看到的優點

  • 成本低,比花很多力氣栽進實習,或是聽一家公司花一整個小時的說明會都來得高效率。
  • 品質比較好,因為具有比較性而多了品質,而且活動主辦方有給公司建議的內容架構,所以大部分故事線都挺清楚的,內容也非常符合聽眾需求。
  • 快速勾勒整個產業現況。因為從聽了很多份報告之後,可以從重複提及性很高的地方找到共通點,看清關鍵,得到大方向性的了解,這對產業需求,個人職涯規劃和學習地圖都有很大的幫助。

例如工作團隊的輪廓。數據分析團隊通常是由data engineers, scientists, business talents平均分配, 然後Business side通常負責定義需求,再由工程是建立底層架構,分析師負責分析,但為了溝通,有公司會有一個角色叫Business translator,負責把兩者的需求接再一起,而這個角色雖然沒有分析的硬實力,但對於數據分析的AI理論和商業思維都有一定程度的瞭解。而隨著產業的需求不同,配置也會有微調,像是鹿特丹洪水評估就多了GIS分析師。
再來是講者的背景。如除了常被聯想到的資工,其實計量經濟和統計系也都很常見,常常是Master再切入AI的。台上的講者很多都是理工背景出身,但他們的簡報和演講水準都讓我驚豔,完全打破理工學院較不擅表達的刻板印象。

  • 比較不同領域的應用性差異。因為各種公司應用的例子裡,就可以輕易比較各個公司的使用方法的應用層面。順便分享幾個關於數據分析的例子。

a. Philips:透過遊戲化的取得資料。像是刷牙的時候看著螢幕,他會引導你哪裡還沒刷乾淨,用得到的資訊做習慣與行為分析。在health care方面,也用過去家族的病史、基因組合、診療紀錄和行為做得到健康資訊(data of body)。在商業面,則做需求預測,用的是存貨、歷史銷售紀錄、經濟環境、議題熱度(Social conversation)、銷售時點情報(POS)等資料。

b. PON:為了快速找到新客戶,現定有需求的相關關鍵子,用Python做關鍵字搜尋,找到相關的公司,再透過他們的文章的用字打分數,已找到最適合的潛在客戶。

c. RET(運輸公司): 他們的議題是「如何利用荷蘭的交通卡(OV chipcard)協助偵測系統的維修呢?」
傳統上都必須實地測量,但他們現在除了則透過例如車種、營運頻率、過去維修紀錄來測量外,也紀錄交通卡的刷卡紀錄,和乘客Wifi的連線做重複確認,最後發現車開兩公里之後會開始損壞。而這樣的資料也被運用在預測車子到站的準確度、人們的旅行習慣(做旅行推薦)等方面。

d. ProRail(鐵路公司):為了防止建設故障,他們在各處裝上IoT sensor,讓具有專業的Product teller/translator,和具有Microsoft Azure和 python能力的科技人才合作,找出在什麼天氣情況、使用能源、時間點做出故障的預測。

中場交流

前中後場都有的交流攤位

簡報完之後就是中場休息和與公司的互動,我覺得先聽過簡報,對互動有很大的幫助,當然也可以看到很多人在這裡找實習機會。第一,聽眾因為對公司會有基本的了解,減少了公司一直重複介少的力氣,加上公司也因此有所準備,減少了兩邊都腦袋空空,雞同鴨講的時間。

第二,聽眾可以從有興趣的地方直接切入,聊重點。像是我就對幾個演講內容特別有興趣,中場直接跑去問他們怎麼把設計思考運用在資料分析上。又像是某個政治系背景的講者,就跟我分享他是大學念完政治系再去念資料分析,而在這個領域中政治系的優勢是好口條,聽完有蠻多收穫的。但如果沒有先簡報,我大概不可能從人海中知道他政治系,也應該就沒有這樣的機會了。

總結來說,因為有了先前的簡報,聊天內容能夠快速聚焦,促進了更多有意義的交流。

值得一提的是,這個活動之所以這麼有學習性和意義,是因為主辦方建議公司派遣第一線的資料分析師來介紹,而不是recruiter,所以內容才實用,學生才想聽,也才真的對那家公司產生興趣。

聽了又怎麼樣? --- 回頭來看看台大

不得不說,雖然我覺得這雖然看似只是一場活動,但其實對個人的發展蠻大的相關性。

大一二的時候基本對於各個領域沒有概念,更不用提沒有業界的接觸點了,花時間約Coffee chat,或乖乖坐著只聽一家公司講話都覺得機會成本高了點。於是比起花費額外的心力在這未知上面投資,不如從有印象的開始,先去試試學長姐常提到的熱門領域(像管顧業之類的)。

像是記得我之前問Daniel為什麼想進管顧業,他說因為他工作的條件是「有成就感」與「有挑戰性」。但我們也聊到管顧雖然符合條件,似乎不代表符合條件的只有管顧吧?只是怎麼快速找到符合個人條件的產業或職缺的資訊,可能才是問題。

總結

雖然我們還是可以透過參加商業競賽、,或是STP等產學合作的活動,來深入探索產業和個領域,但做這些事其實必須花費很多的時間和精力。但在初期的探索,這種職涯活動降低很了解的進入門檻。

但這件事蠻有賴於學校的籌辦和規劃的。像是同時邀請這麼多公司參展等,其實都牽扯到學校的資源有多少,不論是錢、活動的設計或是bargaining power。當時有機會參加到這個活動,聽到這麼多的公司分享,和業界的人做深入的討論,真的比自己上網查資料,到處問人找資源,簡單又實用多了。

就像接觸面積多,發生反應的機率就會提高一樣,了解的機會越多,在大學可以有更多機會探索,也才能越來越靠近自己真心想做的事。

如果對荷蘭的上課有興趣,也可以看看:一週20小時的一門課

--

--

No responses y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