選擇Minerva的三個理由

Esther is a confused human being
7 min readJul 10, 2019

覺得Minerva非常適合我,起源是一種很強烈的gut feeling,雖然討論了好幾場Why Minerva的世紀大辯論,從幹嘛放棄台大三年,到不如去美國頂尖大學的Master,都還是不夠以「我自己想要什麼」的角度出發,去衡量這個選擇。

我很清楚想去Minerva的主要原因來自於我對於自己的了解已經到達某個程度,而Minerva剛好是我視野中不偏不倚座落在人生指南針上的選項而已。因此除了只是看看世界各地學習、各種企業合作專案這些外在賣點,我會想要嘗試拆解它背後更深的原因,以及與我的關聯性。

我目前對未來工作的定義是:我要和一群喜歡的人,一起做喜歡的事。

而我猜測會去Minerva的人有高度的可能會是我喜歡的人,而Minerva的學習方法就是我目前認同、想要持續精進的事。因為我對學習大部分的科目都有熱情,只要有一定深度,都發現他們不是有助於了解自己、就是有助於解析這個世界。

基本三個理由

  1. 使命:我活下去的基本盤、存在的意義。

常見的存在原因可能如家庭、錢、成就、名氣,而我目前可以排除這些原因,因為我確定我的使命比他們還重要(I feel wrong when I prioritize those.)雖然,我還在找尋使命與確定完整的使命的階段,只能粗略地以改變世界來慨覽,但這認知讓Minerva充滿吸引力。

一是因為Minerva的成立就是建立在使命之上,他是教育理想的實體化,學校就是倚賴這個使命生存,而有能力實踐使命這件事就足夠令人嚮往。二是因為學校太年輕,去念的學生必須承擔一定風險,所以我猜測只有對個人未來與學習有強烈看法的人才會選擇他,同儕其實是我最期待的部分。世界上有能力的人很多,但人生的動力卻有差異,年輕的Minerva暗示他吸引的事是個比名校更具有使命感的人,而不只是單單為名利,或其他與我不相容的原因。

因為我發現有縱然使命所帶來的改變可能帶來成就和錢,但那是就整體事件的結果來看,我漸漸確定他們不足以成為我的發電機。

2. 熱情:生活的螢光筆,每天興奮起床的原因。這裡排除使命帶來的熱情,我專注在「好奇」與「喜歡」。

一樣是「你這學期有什麼規劃?」這個問題,在臺大我習慣解釋他為什麼值得和、哪裡厲害,而在荷蘭大家只問我: "Do you like it?" 你可以喜歡任何簡單的小事,像是當保姆。熱情的來源很廣,而它可以是尚未找到使命時的生活動力。

如果把使命定為遠程的生命目標,我會把熱情聚焦在日常的周邊探索。我分為兩個部分。

a. 從嘗試之前的「好奇」:想知道、想學習、想問為什麼。
b. 到嘗試之後的「喜歡」:喜歡嗎?好玩嗎?有趣嗎?

其實都含納著想要了解自己、了解這個世界、到解決世界問題的想像。自主學習的動機就是如此。而這件事與Minerva的關聯性在於我發現一般的大學已經無法滿足我強烈的學習動機,因為我不去上學自己來學比學校更快,也更能掌握環境需求,而期待Minerva的學習可以補足自主學習不足的部分,像是深度討論。

3. 舊金山:看見、改變、與創造的想像。

舊金山其實是我對以上1,2點特質最常出現場域的假設。除了媒體說舊金山市全球怪咖的集散地,主因其實是我在荷蘭大型科技展會的體驗,很多厲害的講者都和舊金山有關,他們的專案是最新最大型的改變,像是美國總統選舉的科技站,當他們說話時,眼睛是閃閃發亮的。從他們身上我清楚看見,他們是有想法、有能力、有渴望翻轉世界的ㄧ群。因此舊金山本來就是我人生設定下一個中繼站,我猜我喜歡的人和事大概都在那裡。我閱歷不廣,但就我21年的人生裡,這樣的人是罕見的。

研究指出,如果想要有好的想法,而且能夠實踐它不只需大基數想法們的碰撞,也需要網絡的廣泛傳遞與累積,而且也要有地方儲存,才不會在傳遞的途中就壞死了。其實就像八卦的蔓延一樣,就是你有個初步想法,朋友總要有興趣討論才會碰撞、延伸下去。有足夠多的感興趣的朋友,把這個話題放大擴散。想法被流通、流傳、記錄才有可能變成一個能完整執行的專案。如果分子碰撞來類比,想法出現的頻率與傳遞能量,在高度知識密集的環境遠遠是低度環境所不能比擬的,這也是為什麼現在大城市加速擴大,而難以因全球化而所有城市均衡發展的原因。

所以我想在這樣的環境裡學習與成長,和這些人交流,讓自己暴露在這樣的環境裡。

而其他的次要因素可能是:我喜歡新創的工作型態像是,能快速改變、擁有工作的獨立自主性、創造的彈性高、做這世界上來沒有人做過的事等等,而這就更以工作取向作為篩選標準了。在原則大致底定的情況下,接下來尋找的只是標的物(工作場域),並獲得進入市場的門票了(需要能力)。而這是今年打算更深入開發的,才以舊金山和Minerva作為待檢驗的假設。

只怕萬一....

常常被問「如果萬一最後兩邊沒畢業」「萬一Minerva不喜歡怎麼辦?不就浪費一年的時間了......」面對這些不確定的萬一怎麼辦呢?

  1. 關於畢業:了解自己手上有多少能玩的牌,衡量成本,而不是限制。

先回答畢業,要了解到畢業是現實考量,而不是「限制」,成本可以衡量,但限制卻不能跨越,其實這就是解決問題的迷思。很多時候我們不能解決問題,是源自於我們把它當作不能被解決的事(限制),既然不能解決,何必花心思去思考解方呢?所以我把畢業和念大學這件事當作效益與成本因素來看,而不是效益與底線。至於要認清底線在哪裡,就要看自己手中還有多少牌囉!我至少還有兩年的Quota。

2. 關於浪費:尺度是自己的人生而不是社會制度,心裡才明白怎麼走才是對。

再回答「浪費」這個問題。那這個問題就要回到什麼才叫慢、晚、與浪費,的確從大學四年畢業的角度來看,我去交換、又要去Minerva確實比別人晚了還缺乏秩序。但以長線的人生規劃來看,反倒是有方向、有組織的循序漸進。以終為始,我因為了解我自己想要什麼(我的終點),所以去確認目前假設最高機率的地方是否符合我的想像,並藉此更細緻的勾勒出我人生目標的面貌,而做出不符合這個中心的事,對我個人而言才叫浪費。

回到不喜歡這個問題,我完全不排討厭除Minerva與舊金山的可能,那這就只是表示我假設錯誤,未來再也不用朝這個錯誤的地方前進了,準備去找下一個標的。這對我來說,比起憑空幻想好幾年更更具效率。反之,我也有可能發現自己沒很喜歡Minerva,但超喜歡舊金山,確定自己未來就想待在那裡,那我也可能Minerva只讀一年,回台大趕快畢業再另闢蹊徑。

就我來說,確認自己的目標並了解需求就像是先知道往哪裡去,再思考怎麼去,才不浪費時間。如上所述,理性的看都是看自己的人生「終」,哪所學校都只是實踐的工具罷了。而這是個雙向互動的動態歷程,透過世界互動更了解自己,再透過對自己了了解去找尋自己在世界上合適的位置。

最後,我今日所見的世界與自己本來就是不斷在變動了,雖然人固然會害怕不確定性,但這終究是早晚要面對的事情,學習保持健康的心態與不確定共處,保有彈性因應變化,是我認為畢生重要也在持續學習的課題。

結論

這是截至目前的想法,可能在短期就全被推翻

--

--